近來,中國紫光集團藉著一連串大型國際併購案,以及宣布以新台幣194億元入股台灣記憶體封測廠力成,並表態樂見其旗下的展訊、銳迪科和聯發科合作,攜手超越美國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頻頻躍上媒體版面。

雖然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論不斷,但是我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應該認真考慮接受這個提議。

中國亟欲改變經濟型態,從「出口擴張」轉向「進口替代」

中國政府積極投入半導體產業,主因在於他們亟欲改變其經濟型態。過去,中國是「出口擴張」型的經濟模式,以低廉的生產成本從事加工製造,累積未來的發展資本。現在,隨著資本的充裕,可以在國內研發、生產許多從前仰賴進口的高技術含量元件,經濟開始轉為「進口替代」的發展模式。

對於內需市場龐大的中國來說,進口替代的發展策略有著重大經濟意義。首先,中國每年進口的半導體產品金額超過2300億美元,相當於每年進口原油的金額。如果成功扶植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將有助於改善國際收支。

其次,中國現在不缺乏資本,只缺乏可以投資的項目,所以即使投入千億資本來打造整個半導體供應鏈,或以溢價方式收購國外企業,都是合理且划算的舉措。

紫光便是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先是收購當地的展訊、銳迪科等IC設計公司,今年更入股惠普(HP)在中國的伺服器、儲存與技術服務公司新華三、美國硬碟公司威騰(Western Digital),以及台灣的力成半導體。

目前紫光股份在深圳交易所的本益比超過120倍,力成在台灣的本益比約15倍,如果兩者獲利相同,紫光的市值將是力成的8倍。這自然會讓紫光有高度誘因到處收購,因為併入紫光後的獲利一拿到資本市場上,價值將放大到100倍以上,付出的成本卻可能只要20~30倍,一來一往之間就可以放大槓桿,快速擴張。

萬一聯發科「染紫」,或可在中國取得主場優勢

從技術面來看,半導體過去50年的發展基本上符合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預測: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大約每兩年就會增加一倍,等同於生產成本下降一半。然而,目前電晶體的體積已經接近原子大小,它的物理性能不再可靠,所以晶片的發展恐怕會面臨效率極限,造成這樣的模式未來很可能無法延續。
這也是今年發生多起大型併購案的原因,業者預見了未來的技術瓶頸,決定精簡成本、共同開發產品,以創造利潤,讓半導體業進入了大者恆大的局面。

從市場面來看,對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來說,中國無疑是一個龐大市場,重要性遠勝過其他區域,聯發科長期以來就以中國為最主要市場。既然中國亟欲以進口替代取代出口擴張的經濟模式,那麼,當聯發科「染紫」,他們就能在中國獲得相對的「主場優勢」。

主場優勢有多重要?面板產業的演變或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就在幾年以前,台灣面板雙虎(友達和群創)在中國還有大量市場份額。然而,隨著中國提高面板進口關稅、鼓勵當地彩電廠使用中國面板,以及斥資挹注本土面板廠,台灣面板在中國的市占率節節敗退,而有著「A股圈錢王」的京東方竟也在燒錢多年之後,排上了全世界第四大面板廠,主場優勢可見一斑。

由上可知,不論從產業或市場角度來看,攜手中國業者對於台灣企業來說都是不錯的合作機會。問題是,當紅潮來襲,將對台灣整體經濟環境產生什麼影響?

中國紫光集團近年購併案件

紫光近年來動作頻仍,日前又陸續傳出挖角前南亞科總經理高啟全、入股力成、有意與聯發科合作等消息,引發中國企業入侵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疑慮。

中國紫光集團近年購併案件

適時退出不合時宜的產品,才有餘裕找出下一個成長性產業

1980年代,曾是DRAM(記憶體)產業領導者的英特爾,因為無力抵抗日本業者的成本競爭,於1984年退出該領域,專注於微處理器,但是時至今日,就連日本也不復存在DRAM產業。

IBM曾是PC(個人電腦)領導者,卻在2004年將PC事業部門賣給聯想(Lenovo),使後者在當時一舉成為全球第三大PC公司,僅次於戴爾(Dell)與惠普。如今,戴爾已經私有化並謀求轉型;惠普也將PC分割為獨立公司,不時有出售傳言;IBM則是專注於企業服務,表現遠優於戴爾與惠普。

從國家或企業的角度來看,我們不需要為了特定企業或產業的消逝而憂慮,即使紫光集團就這麼買下了台灣的半導體業也一樣,因為在適當的時機、用合理的價格,退出不合時宜的產品,才是為股東或國民創造最大利益的選項。如此一來,我們將有更多的人力、金錢與資源,專注於下一個更有成長性的產業。

 

 

 

 

轉>經理人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1653

arrow
arrow

    Mr.賈-財經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