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您的理專這麼推「目標到期債保單」?
「目標到期債保單」適合當作累積資產的理財工具嗎?
在每次要投資之前,我們都可以試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們投資的那筆錢,當初儲蓄的目的是什麼?
- 購買「目標到期債保單」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 我們的風險承擔度有多大?
目標到期債保單為【目標到期債券基金投資型保單】的簡稱,根據投信投顧公司統計,今年目標的期債基金資金規模已達3273億元,目標到期債券基金自 2016 年上市以來,靠著壽險業保單加持,帶動資金規模持續壯大,2017 年資金規模僅 328 億元,到了 2018 年資金規模暴增至 1419 億元,統計至今年以來目標到期債基金資金已突破 3000 億元,可見台灣人非常喜歡以目標到期債作為理財工具。
我們真的了解目標到期債券基金保單嗎?
投資標的物以「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保單,屬於投資型保險商品,而投資型保險商品的運作是以保戶所繳保費扣除一定費用後進行投資,雖然投資型保險商品得連結的標的包括境外基金、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包括目標到期債券基金)、公司債及結構型商品等投資商品,有關目標到期債券基金,因設有到期日,主要是投資與基金到期日相近的一籃子債券,包括公債、公司債或金融債券等固定收益商品,但盈虧仍由要保人自負。金管會也多次提醒投資人,此種保單並非「保證保本保息」商品,保戶仍須承擔相關投資風險,購買前應審慎評估風險。
而目標到期債券基金強調的策略是,基金募集完後,即進入閉鎖期,基金經理人會將債券持有到期,投資人在基金到期後贖回,即能保本兼收息。通常分為六年期或十年期,也就是放到六年或十年贖回,就可以拿回本金兼收利息。
也因為銀行大推目標到期債保單,標榜利息比定存高,成功推升熱潮,成為多家銀行通路不可或缺的理財商品。
證券業也加入戰局
近年來因為股票交易線上化,證券公司無法如早期一樣獲得交易手續費收入,故也開始銷售保險、基金等商品,目標到期債保單也是證券營業員主推且不可或缺的理財商品。
目標到期債保單為何能熱銷?
主因,它的投資策略非常單純:目標到期債券基金設有到期日,經理人買進一籃子與基金到期日相近的債券,投資人只要持有到期,在債券不違約的情況下,到期將能領回本息。
換句話說,投資這種基金,原則就是要買進後一路持有至到期,而債息為其主要獲利來源。因為該產品標榜「到期時拿回本息」,因此,基金操作績效的良窳,理論上也應該要等「到期時」才能見真章。
目標到期債券基金與保單的風險
我們常聽銷售目標到期債券基金或保單的理專及業務員說,其有別於一般基金與傳統儲蓄型保單,主求投資組合預期收益最大化,風險相對而言較低……。事實上,連結的任何一檔債券一旦違約,就有可能損及本金。
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風險大約可分為五種:
一、債券發行機構如於投資期間違約或被調降信用評等,恐會影響債券價格;
二、因市場利率變化或對利率走勢預期,恐影響債券價格;
三、債券到期日與基金到期日間存在差異,有提前贖回及再投資的風險;
四、基金淨值恐受匯率變動影響;
五、保單期滿前中途贖回,可能被收取其他贖回費用。
以「目標到債券基金」為投資標的的投資型保險商品還會增加一種風險:投資成本比我們想像中的高。因為目標到期債保單就是一張保單,會收取保險費用,這些費用包含業務員佣金、保單作業行政成本、保障的保費。
由於疫情的關係,今年度開始有許多資金流入債券連結的工具,也愈來愈多國內壽險公司會開始投入債券的投資,然而,全球公司債的違約性風險,卻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
自爆發疫情以來,2020年4-6月全球企業的債務違約金額達940億美元、季度別違約金額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且是2008年金融海嘯(雷曼風暴)剛爆發後的約2倍水準。
就區域別情況來看,美國企業公司債違約金額佔整體比重達約75%、其次分別為歐洲的14%、中國的3%。
「不是所有保單都是保本的。」目標到期債保單就是不保證保本保息的保單。
目標到債券基金或保單,也有適合的族群,在評估我們是否適合以目標到債券基金或保單時,我們仍要詢問自己本文一開頭詢問的問題:
- 我們投資的那筆錢,當初儲蓄的目的是什麼?
相信大家開始儲蓄都是為了累積資產讓我們通往財富自由,然而在累積資產的過程中,大部份的人都是辛苦賺了一筆錢,才開始以錢滾錢。往往這時候,我們常會把錢投資在自己不清楚的領域或工具中,回頭時才發現自己走了冤枉路、受了重傷,最後把錢放在最保守、也最安全的工具……其實前述這些已經完全違背我們當初開始儲蓄的初衷了……
- 購買「目標到期債保單」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您是希望把自己儲蓄的資金增值變大、縮短通往財富自由道路的時間嗎?但是為何明明您的希望是把資金增值與變大,讓自己通往財富自由道路的時間變短,卻會使用一個「不保證保本保息」的工具呢?
- 我們的風險承擔度有多大?
投資本身就是有賺有賠的行為,若我們能認清投資工具的風險是我們所能承擔的(例如最壞的打算就是整筆全消失),那麼我們能承擔的風險是非常大的,當然可以進行投資。
關於風險的承擔度,大至可分為以下幾類:
如果您想知道「如何在動盪不安的市場趨勢,保護好自己的資產」
如果您想知道「有哪些工具擁有著保守型的安全性、卻有著積極型的報酬率」
如果您也有以下問題,歡迎與賈先生聊聊。
1.對於目前的財務狀況不滿意
2.對於您買了一堆金融商品的安全性有疑慮
3.對於稅務現況想要優化
4.對於退休基金與子女教育金中長期規劃選擇無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