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截圖 2020-10-27 17.39.11

美國勞工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和Fortune 財富雜誌曾經合作一項長達40年的研究計畫,隨機抽樣100位25歲的哈佛畢業生,長期40年的追蹤、觀察與記錄他們的收入、支出及負債結果,這100位哈佛畢業生畢業後所從事的行業包括醫生、會計師、律師、老師、上班族、公務員……等。

 

感覺是一些很好的職業,若不計算已死亡的人,結果應該是都可以過很棒的退休生活吧?

然而統計出來的結果,卻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經過40年後,到達65歲退休時,其中有29位再加1位不用為金錢煩惱。

有1位成為富裕人士,所以不用為錢折腰,另外29位長了翅膀飛上天堂去了,所以這29位天使當然也不用再管世間財了。

100人當中另外有4個人經濟獨立;5個人仍必須繼續工作才可過日子;有12位因事業做太大,忘了替事業作財務風險規劃,最終破產;最後剩下48人竟然需要依靠親友或社會救濟才得以過活。

也就是100個人當中,只有百分之5的人退休後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95%的人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才導致這樣的結果,他們都是從世界名校出來的學生耶……或者是,這5%的人做了些什麼事?

100人

 

難道既使是世界一流大學培育出來的社會菁英、高材生,也只有5%的人,在退休時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時您是否也產生一個疑問,『我真的可以安心的退休嗎?

 

規劃的重要性

我們先來探討這5%的人做了哪些事,可以在退休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1.  有具體明確的財務目標
2. 儘早做好財務規劃與風險規劃
3. 確實執行制訂的計劃
4. 維持身體健康


感覺這四件事好像很簡單,但,是否有辦法持續、不間斷、不忘記的執行呢?

這四件事,如果持續不斷的執行,或許我們真的能成為這5%的人,而最大的變數就是有太多外在因素,會讓我們把這四件事放在一邊,等到外在因素處理完後,才會想到這四件事,而往往會發現時間一瞬間就過了1年、2年、甚至是5年、10年,來不及執行原先規劃的事,而要準備退休了…為何會這樣?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這四件事很重要,卻往往會把他們往後擺?

 

為什麼明明知道有些事越提前做越好,但就是拖到最後才做?

 

這其實也是拖延症的一種,導致拖延症的原因有很多,因人而異,但最普遍、最主要的有兩個原因:

對失敗的恐懼

n

拖延症患者中,有很多完美主義者。心理學區分了兩種不同的完美主義者: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雖然討厭失敗,但他們會把失敗看作成功路上必然的經歷,並能在失敗後很快調整自己,重新出發。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卻會把事情看作對自己能力的考驗,他們對失敗的承受能力很弱,而拖延則成為了逃避失敗風險的無奈選擇。

 

對壓力的逃避

螢幕截圖 2020-12-02 18.30.18

壓力和動力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倒U形曲線。當壓力強度在曲線轉折點的那個最佳值上,人的潛能最容易被激發,壓力最能創造動力。但是過了這個值以後,壓力會產生更多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當我們自覺無法應對壓力時尤其如此。處理這些負性情緒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和心理資源。於是我們陷入了這樣的怪圈:壓力越大,我們越需要時間和精力來放鬆。放鬆後回頭一看,原本就很緊迫的時間又消失了些,壓力更大了,只好繼續放鬆。壓力和拖延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

 

然而提早做規劃,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壓力,當我們需要開始規劃、照規則走時,先閃過腦袋的往往是我們不能享樂、不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或是我現在開始才存這些錢,等我能力再好時我多存一倍…這些壓力,通常是導致我們對於重要的事拖延的結果。

健康

然而,您知道嗎,不論是健康規劃或財務規劃、風險規劃都是愈早規劃愈輕鬆,例如健康規劃,我們在年輕時、代謝力、體力都很好的情況下,我們開始做運動、飲食上的規劃,那麼,我們在做的是在『維持健康』、『健康促進』,但當我們年紀開始大了,才來做運動、飲食上的規劃,絕大部份是要先『恢復健康』、並繼續『維持健康』、『健康促進』;又例如財務規劃與風險規劃,我們愈年輕做財務規劃與風險規劃,除了培養我們儲蓄的習慣外,也由於我們都還年輕,相對的我們可承擔財務上的風險相對較大(投資時所面臨的投資風險),或如果透過保險儲蓄,愈年輕的費率是愈低的,那麼同樣要在50歲存1000萬,要20歲透過複利的效果存、還是在40歲透過複利的效果存比較輕鬆?如果您做財務規劃的目的是子女教育基金、退休基金,那麼這是更不能承擔投資風險的;而你的風險規劃,一樣的風險規劃到底是年輕時要付出的代價較多還是年老時要付出的代價較多?

1000萬

關於退休這件事,您真的要好好的與他和平共處!!

退休經濟

退休後您的經濟來源有四個:政府退休年金(勞保)、企業退休金(勞退)、個人退休理財、靠自己的孩子養,而真正財務自主是只有前面三塊。

政府退休年金(勞保):強制性社會保險,其中勞保提繳比率為:政府10%、個人20%、雇主70%。目前勞保年金是62歲才能提領,最多可以延後/提早5年,每延後/提早1年增減4%金額。帳戶採集中管理。而目前勞工從勞保領到的退休金每個月約領1.7萬元。

企業退休金(勞退新制):雇主提撥薪資6%、自行提撥0~6%。60歲可提領。個人獨立帳戶,不會破產。目前平均投資報酬率約3%,若雇主都有提撥6%,每個月約領6千~8千元。

總結以上,政府與企業提撥的退休金每月大約是2.3萬-2.5萬之間。但這樣對於你的退休生活,真的足夠嗎?過去,多數人的退休金來自政府退休年金,但是勞保恐在2026年破產,加上少子高齡的社會,年金改革勢在必行,加上勞退收益和給付金額不確定,儲備退休金時,近幾年來,也愈來愈多人更重視個人退休理財。

 

近年來,也愈來愈多顧客會用存股、基金、ETF來做退休規劃,如同賈先生前面所說的「如果您做財務規劃的目的是子女教育基金、退休基金,那麼這是更不能承擔投資風險的」所以對於退休基金或子女教育基金的工具,是否存在風險,這一點賈先生認為是一丁點風險都不能有的。我們不能因為投資失敗而讓子女不接受教育、更不能因為投資失敗而選擇不要退休……所以在協助客戶進行子女教育基金或退休基金規劃時,賈先生建議的通常都是保本保息保價的工具!

 

 

一般在做理財規劃前,會有四個問題要跟您釐清,常有部份客戶會不分青紅皂白誤以為理財規劃=投資,所以通常賈先生會先與客戶溝通以上四個問題:

(1)用途

(2)時間

(3)效果

(4)承受的波動範圍(如果是退休規劃或子女教育規劃,則無此部份)

都還未釐清楚這四個基本問題,就要做投資或理財規劃,事前沒有充分的了解,那怎麼可能會有遠見和定見呢?

舉例來說,閒置資金、教育基金、購屋頭期款、或退休金,整體規畫的考量和思維就會完全不同。

 

關於退休,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可以近入一張白紙也可以遠如馬里亞納海溝!

我到底需要凖備多少錢才能退休?

對於多數人來說,這個問題排在伙食費、交房租、房貸或助學貸款等更緊要的事項之後。但這個問題可能比你想象的複雜——一系列因素顯示,我們對晚年的設想與依賴固定收入生活的現實並不相符。

 

期望過高

美國人面臨的退休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美國嬰兒潮一代人裏,不到半數擁有超過10萬美元的退休基金。但據估計,平均每對夫婦退休後在醫療保健方面的花費高達28萬美元。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的一份報告指出,五分之一的美國人不清楚他們需要多少錢用於退休後的生活,並且大多數人儲蓄短缺了近20%。

另一報告反映出對退休生活的誤解。接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嬰兒潮一代相信他們退休後能過上舒適的生活,但其中僅有略超三分之一的人相信他們已有足夠儲蓄。近半數受訪者認為,他們的生活標凖在退休後將維持不變。

然而,這些數據反映的情況和人們的認知有所出入,其罪魁禍首是一系列錯誤的觀念。

 

「早知道就好了」

我們沒有存夠錢退休的原因之一是:隨著年紀漸長,我們對自己的賺錢能力存在誤解。在美國,女性通常在39歲到達她們賺錢能力的頂峰,而男性的工資則持續攀升至40歲後期。

儘管小幅的薪水上漲在往後年份依然可能發生,但通脹的步伐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當額外收入意味著生活中的休閒娛樂也變得日益昂貴)將趨於抵消這微弱的薪水漲幅。

經驗告訴人們,把年收入的15%存起來以備退休。但有一半美國人存不了這麼多,一部分人甚至零儲蓄。

在複利的作用下,與更早進行儲蓄相比,在人生的較晚階段再開始退休儲蓄很難獲得更高的收益——即便後來存更多的錢也不行。美國金融服務公司西北共同基金(Northwestern Mutual)的一份調查顯示,三分之一嬰兒潮一代的存款是2.5萬美金,或者更少。

 

問問專家吧

即使年紀大了,薪水增長,儲蓄也並不會變得更容易。隨著年齡增長,支出大額費用可能會使退休目標偏離原定計劃。當退休期漸近,財務決策將起到更大的決定性作用。

「你有這麼一筆儲蓄需要做決策,如果你做錯了決定,沒有人能打保票你能靠著國家養老金度過餘生。」

 

如果您有600萬退休,怎麼做可以每個月領6~10萬,且活多久、領多久?

500萬若不做投資、坐吃山空的話,月花3萬,不到17年,您將身無分文;若月花6萬,則撐不到9年。

 

然而如果您有600萬,該怎麼規劃,能夠讓您安心退休呢?

(600萬透過有效規劃,就可以安心退休囉!!)

 

如果您想提早退休,該怎麼做呢?

在美國,正有一股「財務獨立,提早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FIRE風潮逐漸成形中。主要是上班族希望多點努力,在工作的前20年就能打造富足下半生的財務規劃,並在50歲前有能力離開傳統職場,提前退休,而不用等到60多歲,才跟老闆說再見。

根據美國聯準會2017年「家庭經濟與決定」調查顯示,男性平均退休年齡是59.88歲,女性則是60.11歲。在平均退休年齡前,離開職場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非自願性被革職,或健康出問題;二是財務無虞了,自願性提前退休。

 

在台灣根據國發會8月發布的最新人口推估報告,台灣將在2025年從目前的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此,人力銀行針對「銀髮勞工職場危機與退休規劃調查」進行調查,在45歲(含)以上的勞工中當中,有30.4%表示,把退休年齡訂在「60-65歲」。

 

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在45歲(含)以上的勞工當中,對於原本人生目標,有30.4%表示,把退休年齡訂在「60-65歲」;還有22.3%,則是設定為「65-70歲」;但也有15.1%,訂為「55-60歲」。整體平均下來,大約落在61.6歲,晚於去年調查的61.1歲,增加0.5歲,也代表中高齡勞工退休時程,又延後了半年。

難道真的無法提早退休嗎?

 

現代人的平均餘命不斷拉長,退休形式也不再單一:

1. 財務完全獨立者,就不需再為錢而工作;

2. 財務安穩者,也能選擇「半X半退休」的退休型態,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

3. 財務靈活者,也能每隔7年或10年,從職場小退休1年,讓工作生涯喘口氣,或是學習下個職場所需的新技能。

 

提早退休的理財計劃並沒有標準答案,目前處於哪種人生階段?家庭狀況如何?財務是好是壞?想要什麼樣的退休形式?每個變數,都影響著財務規劃內容,但是,若能做好三件事,將能敲開提早退休的大門。

 

【盤點資產,檢視現金流】

根據遠見‧施羅德「退休理財生活大調查」調查,有近6成工作者與近5成退休者,自覺存款不夠應付退休生活;也有4成工作者擔心錢不夠用,認為自己會退而不休。

 

「並非是錢存夠了才能退休,想要提早退休,檢視現金流反而是首要工作。」

從現在起每年一次小盤點、每5年一次大盤整自己的財務現金流,建立長期財務的穩定體質;若行有餘力,在收支平衡外,應預留一定比例資產,做為因應市場變化或緊急需求的預備金。

 

【將「累積財富」轉為「終身收入」】

過去,退休理財的準備講求儲蓄、投資,為退休水庫注水(錢)愈多愈好,等到存夠一大筆錢就能快樂退休;但隨著壽命拉長,退休後一旦不再有收入,坐吃山空、存款用盡的擔憂隨之而來,因為我們難以預測,究竟是死亡先來?還是破產會先到。

光建造儲蓄水庫並不足以因應未來長壽風險,退休規劃觀念應從「累積財富」升級為創造「終身收入」,想辦法將儲蓄轉化成具有持續性收入的「流量」概念,這樣一來,日常用度靠「流量」,額外支出靠資產,才能保障未來10年、20年、30年的退休生活無虞。

 

【將固定利率產品納入財務配置】

建立未來終身收入、保持現金流的金融商品很多,但缺點是投資標的、預定利率等決定績效的指標,往往隨景氣變化,難以預期最終拿到手的現金有多少;因此,保證利率類型的商品往往能在退休的財務組合中,扮演穩定軍心的角色。

提早退休不是單純為了逃避工作,也不是比較誰最會賺錢、誰最能省吃儉用,而是在有限時間內實現經濟獨立,有能力跳脫傳統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過上能從內心微笑的價值人生。

 

有了以上這些觀念與規劃,您將不會是那無法快樂退休的95%當中,透過賈先生協助您的退休規劃,您不僅可以擁有最快樂的退休人生,甚至能將您努力打拼一生的愛透過您想要的方式傳承給您的後代。

了解更多

 

 

arrow
arrow

    Mr.賈-財經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