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加拿大智庫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自由度2024年度報告》,香港在全球165個經濟體中,憑藉其高自由度的經濟環境與穩健的金融體系,再度奪回全球經濟自由度第一的寶座。
根據加拿大智庫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自由度2024年度報告》,香港在全球165個經濟體中,憑藉其高自由度的經濟環境與穩健的金融體系,再度奪回全球經濟自由度第一的寶座。
2024年,香港的保險市場再次成為熱門話題。目前全球金融市場上,較少可以找到和香港的分紅儲蓄險匹敵的選擇:年化收益率高達7%!這不僅是存錢那麼簡單,還包括財產隔離、財富傳承、稅務優化、全球資產配置,以及多幣種轉換等一系列的優勢。
香港保監局公布,2023年大陸訪客赴港投保個人人壽保險新造保單保費約為港幣590億元,超越2019年水準,僅次於2016年的港幣727億元歷史高峰。分析人士表示,香港保險具有資金投資範圍廣、產品定價利率高、保單設計較為靈活等優勢,吸引陸客赴港投保。
亞洲家族企業多數面臨同一個問題—『當創辦人離開後,權力和財產應該如何分配?』
中國有一個諺語「富不過三代」,從華人歷史來看,很少有可以延續百年的朝代,基本上三、四代就會崩盤,而華人富豪家族也是有這樣的情形。
香港金融發展局發表《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優秀私人財富管理樞紐的地位》研究報告,就五大範疇提出相關建議,旨在進一步促進香港私人財富管理行業發展。按資產管理規模計算,香港有望在202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境財富管理中心。
73歲資深女星白嘉莉,被譽為「最美主持人」,45年前她嫁給印尼富商,後便在印尼定居長達40年,並淡出演藝圈;2020年白嘉莉回台居住,但她沒有選擇買房置產,而是一年花費租金350萬元、相當於每月約29.1萬元入住五星級飯店。對此,有專家就列出4點分析,白嘉莉這樣的選擇「看似不划算」,但其實好處多多。
大部份的朋友看到或聽到『信託』,直覺是富人圈裡的專利,與我們無關!
我們常在電視上、網路上看到黛安娜王妃、比爾蓋茲、魯伯特·默多克等貴族或富人都在使用信託,由於我們都只是聽說,也只以為是都市傳說!
然而「信託」並不是富人的專利,也不是都市傳說!
如果您想成為「創富第一代」
如果您想避免「富不過三代」的命運
您一定要好好地了解信託!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信託的所有祕密,來讓您了解到我們如何幫我們愛的人準備好完善的「愛的預約書」!
這場疫情不僅是改變經濟、文化,全球將進入一個「新的常態」,自2020年以來,全球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響,改變人們原有的生活樣貌,也為全球經濟、產業型態帶來不可逆的變化。
疫情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
在疫情衝擊之下,觀光旅遊業、餐飲業、零售業等需實際接觸的產業型態最先受到影響,各國為防堵疫情實施的封城措施,卻帶來產業供應鏈斷鏈的風險,衝擊高科技產業的生產,但也意外地加速了高科技及數位化產業的發展,而這一次的經濟全面大洗牌,你站在哪個位子上呢?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通常愛計較薪水、不願意遲到被扣薪、花時間找免費停車位的人,表現上看起來好像很是愛錢,但事實上他們卻是把未來更多的錢往外推,而身邊那些真正愛錢、擁有財富自由的朋友,他們的驚人收入都不是來自於薪水。
2021年才剛開始,南下資金在香港開啟瘋狂買買買,買不停的模式!
香港再次跌破眾人的眼鏡,自年初以來,大陸資金持續流入香港持續,每天都是上百億淨流入,每天都在創新高,年初至今共有184隻基金成立及建倉,募資6385.74億元(人民幣)。北水基金瞄準港股在環球熱錢湧港下,相對A股仍算低估值,遂積極布局港股,憧憬升市持續,香港恆生指數在2021年2月也回到30,173.57的歷史高點。
賈先生讓您了解如何善用免稅額達到您預期的節稅效果!
您也可以趁年底之際檢視今年規劃是否有達到預期效果,並再作調整喔!!
海外所得自2010年起納入最低稅負申報,每一申報戶每年有免稅額670萬。而每一贈與人年度贈與稅免稅額220萬,我們更應善用免稅額,分年贈與財產給子女。
今年台灣國稅局的網路申報系統,也出現善意提示項目,即使無海外所得,報稅計算表仍會出現扣除額670萬,以提醒民眾進行海外所得相關申報。而贈與人在一年內贈與他人之財產總值超過免稅額220萬時,應於超過免稅額之贈與行為發生後30日內,向稽徵機關辦理贈與稅申報,以免受罰。
即將進入年底,仍要善用免稅額,達到合法節稅的目的。
現在
如果你問別人,我每個月有3000元想存起來,建議存在哪裡?
如果你問別人,我手上有30萬閒置資金,建議放在哪裡?
八成以上的人都會回答你『存股』,之後會再建議你放在『0050』或『0056』裡面,為什麼?
過去,定期定額常用於基金投資,但是現在定期定額存股成了新的熱潮。
但是分期投資就一定就能賺到錢嗎?
為什麼愈來愈多人瘋存股?
存股又是什麼?
存股的吸引力、優勢是什麼?
存股又有什麼風險?
當你準備定期定額存股時,你要注意什麼事?
除了存股,難道沒有更厲害的選擇嗎?
台灣人非常愛買保單,而很多保單都是要留給自己的孩子的!
現在國稅局一個函文下來,『保單變更要保人要先提供免稅證明』,這是一顆原子級的震撼彈,就這麼毫無預警地投放到台灣金融業!
過去我們都會聽從業務員告知的訊息:
「用保單可以隱匿資產、節稅、移轉資產」
現在這些保單尤如燙手山芋,因為一旦我要變更要保人,我的資產就會公開給國稅局知道了,而且保單也成了國稅局查稅的重點......
身為保戶的我們該怎麼應對呢?
富比士雜誌(Forbes)在2014年3月份公佈史上最大的人壽保單:2億美元,合計約台幣60.3億元,打破1990年好萊塢大亨David Geffen投保1億美元的紀錄。
1990年把1億美元保單賣給David Geffen 的Peter Rosengard是英國最有名的壽險業務,他還因為賣出這張當時是全世界面額最高的壽險保單,而登上金氏紀錄,而這一次的2億美元人壽保單,因金額龐大沒有一家公司吃得下這麼龐大的保額,整個過程歷時7個月,最後由19家保險公司共同承保。
美國勞工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和Fortune 財富雜誌曾經合作一項長達40年的研究計畫,隨機抽樣100位25歲的哈佛畢業生,長期40年的追蹤、觀察與記錄他們的收入、支出及負債結果,這100位哈佛畢業生畢業後所從事的行業包括醫生、會計師、律師、老師、上班族、公務員……等。
感覺是一些很好的職業,若不計算已死亡的人,結果應該是都可以過很棒的退休生活吧?
然而統計出來的結果,卻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為什麼您的理專這麼推「目標到期債保單」?
「目標到期債保單」適合當作累積資產的理財工具嗎?
在每次要投資之前,我們都可以試問自己三個問題:
人生最後一份工作,應該是理財。
乍看這句話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理財會是最後一份工作?
這些年大家都在追求「被動收入」,都希望有一天被動收入的錢可以超越現在的薪資,那就不用再日日夜夜工作,可以靠著錢生的錢過活,這樣創造一份穩定的被動收入,當然就是我們在追尋的最後一份工作。
『什麼是中年?』
一晃眼人生已經走了三分之一的路,身體已經不再年輕,熬夜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已經是一種負擔,當然我們還必須承擔人生該負的責任和壓力;當然現在的你同樣也擁有了更多對抗世界的能力。
沒有人富有到可以贖回自己的過去
每一個成年人都曾是少年,年輕時我們都充滿希望,覺得日子每一天都精采,對於未來有著大把的期盼,但是一到了中年開始,我們肩上的責任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只能踏著承重的步伐一步步走向這社會設定好給你的道路,我們不敢倒下也不能倒下,已經過了一人飽全家飽的時候,現在還多了家庭的責任,我們沒有退路只能負重前行。
2019年有一部偶像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大眾的關注,也讓我們知道原來看似與我們無關的事,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
從其中一個主題,「病識感」是指我們對病的認知程度,病了卻以為自己是健康的是最令人害怕的,除了生理上的疾病,其實我們的稅務也有,「稅之病識感」,這病徵如同新冠疫情一樣。
新冠肺炎疫情橫掃世界全球大爆發,確診人數直逼150萬,還不斷每日急速新增,在面對疫情的危急情況之下,所有人又同時面臨到經濟的雙重打擊
從國際面來看,美聯儲緊急降息、全球股市遭血洗、全國股票指數熔斷、國際油價不斷崩盤,哀鴻遍野史無前例......
從個人面來看,投資失利、股票慘賠、房價下滑、被迫放無薪假、店面無法營運,很多自己開店的完全沒有足夠資金可以讓你空轉超過三個月。
身邊很多朋友對於這一次股票大跌蠢蠢欲動,紛紛想要危機入市,而這個時機點是翻身的第一步還是讓自己進入一個更可怕深淵裡?